“女童保护”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首页    “女童保护”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

 

本报告为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以下简称“女童保护”)和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共同发布。其中,性侵儿童案例统计部分,数据来源于2020年度媒体公开报道案例(含各级法院、检察院官网和认证账号公开的案例);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部分,数据来源于面向社会公开进行的线上问卷调查。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报告所统计分析的性侵儿童案例均为当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案例,当年实际发生或者判决的案例未经媒体报道的不在统计范围内。因此,报告统计的案例数量并不等同于全年性侵儿童案例总量。学界的共识是,由于诸多因素,性侵儿童案例难以全部被公开报道和统计,进入公众视野的案例仅为实际发生案例的冰山一角。本报告以“媒体公开报道”为案例收录标准,即是为了呈现和分析在综合因素下进入大众视野的案例的特点、趋势和代表意义。

 

此次报告为“女童保护”团队连续第8次发布,从近年来的实践看,本报告所得出的大部分数据结论均与官方相关数据相印证;基于本报告所形成的多个倡议,也较好地反映和呼应了我国性侵儿童治理和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精神。《刑法修正案(十一)》已于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将于6月1日起施行。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报告可以进一步呼吁社会各方关注儿童被性侵和防性侵教育体系缺失的严峻现状,为相关机构和人员提供这一领域的参考资料。

 

一、2020年性侵儿童案例数据情况

 

1. 2020年曝光性侵儿童案例332起,受害儿童逾840人

 

“女童保护”统计,2020年全年媒体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18岁以下)案例332起,受害人数845人(未表明具体人数的案例中,“多人”按3人计,“十几人”按15人计,“几十人”“数十人”按30人计),年龄最小的为1岁。2013年至2019年,每年媒体公开报道的儿童被性侵的案例分别是125起、503起、340起、433起、378起、317起、301起(其中,2013年—2017年统计案例为14岁以下儿童,2018年起为18岁以下儿童)。

 

 

1-1

 

“女童保护”统计,332起案例中,受害人3人以上(包含3人,类似数据表述下同)的案例78起,占比23.49%;受害人5人以上的案例38起,占比11.45%;受害人10人以上的案例17起,占比5.12%;平均每起案例受害儿童2.55人。这一组数据与上年基本持平,从中也可见曝光出来的性侵儿童案件的恶劣性。

 

总体来看,近年来性侵儿童案例曝光呈现较高的频率。由于案例的特殊性,以及受社会认知、风俗习惯、传播规律、搜索规则等因素影响,性侵儿童案例经大众媒体报道进入公众视野的只是极少部分,媒体每年报道案例数量的相对浮动也属正常现象。

 

 

2.遭遇性侵人数中女童占九成,小学和初中学龄段儿童受侵害比例高

 

“女童保护”统计,在受害儿童的男女比例上,从案例数量来看,332起案例中共有322起表明了受害人性别,其中受害人为女童的308起,占比95.65%;受害人为男童的14起,占比4.35%。从受害人数量上看,845名儿童中有820人表明了性别,其中女童743人,占比90.61%;男童80人,占比9.76%,这一数据与上年数据基本持平。

 

1-2-1

 

受害人年龄分布上,332起案例中,表明受害儿童年龄的有243起;表述为“未成年”“幼女”“儿童”的有89起。243起案例中,受害人14岁(不包含14岁)以下的198起,占比81.48%;14~18岁(不包含18岁)的45起,占比18.52%。按照一般学龄段来看,受害人年龄为中小学学龄段的案例占比83.95%,其中7~12岁小学学龄段的114起,占比46.91%;13~15岁初中学龄段的90起,占比37.04%。

 

1-2-2

 

 

3.城市儿童被性侵案例曝光占比较高,城乡儿童性侵问题均需重视

 

“女童保护”统计,2020年媒体报道的332起性侵儿童案例中,有265起表明了城乡地域分布。在265起案例中,发生在城市的164起,占比61.89%;发生在县城的75起,占比28.30%;发生在农村的26起,占比9.81%。这与往年数据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并不是“只有农村儿童才有遭遇性侵的危险”,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均有被性侵的风险。

 

 

“女童保护”认为,媒体曝光案例的地区分布中,城市地区高于农村地区,这并不等同于城市地区儿童被性侵案例比农村地区更为高发,也恰恰说明城市地区儿童比农村地区儿童受到更为密集的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监护。受人们观念认知、司法完善程度、媒介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儿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更不容易被发现,更难进入司法程序,更难被媒体曝光。从近年来曝光的案例来看,农村地区的性侵儿童案往往有持续时间长、受害儿童多等特点。

 

4.熟人作案超七成,家庭成员性侵案曝光量大幅上升

 

“女童保护”统计,332起案例中表明人际关系的有312起。在312起案例中,熟人作案231起,占比74.04%;陌生人作案81起,占比25.96%。从“女童保护”近几年来发布的报告看,熟人作案比例一直居高,最高比例达87.87%(2014年)。这也与近年来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布的数据相印证。

 

1-4-1

 

231起熟人作案的案例中,教师、教职工(含培训老师)作案71起,占比30.74%;亲人亲属(父亲、继父、兄长、叔伯等)作案48起,占比20.78%;网友作案42起,占比18.18%;邻居朋友(含同村人)作案37起,占比16.02%;其他生活学习接触人员作案33起,占比14.29%

 

1-4-2

 

 

其中,家庭成员作案曝光量较上年(12.74%)有较大幅度上升。家庭成员作案更具隐蔽性,后续治理和相关工作难度也更大。多起发生在家庭中的性侵案例表明,考虑到亲情、伦理、生活保障等因素,受害人往往不敢声张,不敢报警维权。“女童保护”建议,应进一步完善对性侵受害未成年人的国家监护制度,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完善的兜底保障,从而让他们敢于维权,降低伤害;同时,也应加强防性侵教育、性教育普及力度,让儿童知道什么是性侵害、如何预防性侵害、发生了性侵害该怎么办。

 

 

5.校园、培训机构是案件高发场地,娱乐服务场所需警惕

 

“女童保护”统计,在332起媒体报道的案例中,表明性侵发生场所的有301起,其中发生在校园、培训机构(包括宿舍等)的有76起,占比25.25%;在施害人住所的有66起,占比21.93%;在小区、村庄、校园附近等户外场所的有42起,占比13.95%;在宾馆、KTV等场所发生的也是42起,占比13.95%;通过网络发生的29起,占比9.63%;在受害人住所的26起,占比8.64%;在公共交通工具、公园广场、医院等场合的有20起,占比6.64%。

 

 

1-5

 

案发场所中校园、培训机构占比高,这一统计结果与往年相同。学校、培训中心等儿童密集活动的场所,虽然是儿童的临时监护场所,但也是性侵案高发地,所以更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并对儿童加强防范教育。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宾馆、KTV等场所也是儿童性侵案高发地,一些宾馆、娱乐场所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不强,值班巡查、访客登记、证件查询等执行不严,违规接待未成年人现象突出,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6.性侵者多次作案比例近六成,施害人最大年龄86

 

“女童保护”发现,在332起案例中,有196起是施害人多次作案,占比59.04%,包括对同一受害儿童多次性侵,也包括多次对多名儿童多次性侵;施害人一人性侵多人的有92起,占比27.71%。在没有外界力量阻止的情况下,施害人往往多次作案,不会自动终止,持续作案达到2~3年甚至更久。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地反映在熟人作案中。这提醒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如遭遇性侵,应及时告诉家长或信任的其他成年人,及时报警、求助、维权等,如果沉默,可能让施害人更加肆无忌惮,持续实施侵害行为。

 

1-6

 

“女童保护”统计,332起案例中有115起表明了施害人年龄,施害人年龄最小的仅10岁,最大的86岁。这种性侵犯罪年龄“两极化”的现象值得注意,除社会因素、人口构成状况以外,犯罪者的犯罪成因以及惩戒救助措施和治理手段都是需要研究的领域。

 

 

7.网络性侵形势依旧严峻,治理手段须跟上需求

 

本年度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网友作案42起,包括线上作案和线下作案(网友约见面后实施性侵),在熟人(熟人圈)作案中占比18.18%,在案例总数中占比12.65%。利用网络性侵案件极具隐蔽性,家长一般也不容易发现,未成年人由于有畏惧心理,即使发觉受到侵害也通常不会主动告诉家长。被发现的网络性侵儿童案例中,往往一起案例便有几十人受害。

 

1-7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未成年人接触网络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低龄化,利用网络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例呈高发严峻态势,通过网络以儿童为对象的色情制品的传播也越来越多。“女童保护”在实践工作中发现,执法部门和司法部门在处理网络性侵儿童相关案件的时候,执行力度和标准不一,相关法律依据还不明晰,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二、2020年儿童防性侵教育现状调查

 

1. 家长、女性是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的主要群体

 

“女童保护”连续多年对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防性侵教育调查,2020年通过线上问卷向社会大众进行调查。本部分报告数据来源于31省份和港澳台地区的线上问卷调查,共收到15328份有效问卷反馈,其中城市占比48.94%,县城占比18.50%,农村占比32.56%。

 

2-1-1

 

年龄与家庭成员构成方面,15岁以下的1162人,占比7.58%;15—20岁的391人,占比2.55%;21—30岁的2542人,占比16.58%;31—40岁的6919人,占比45.14%;41—50岁的3275人,占比21.37%;51—60岁的886人,占比5.78%;60岁以上的153人,占比1%;其中79.51%受访者为有孩子的家长。可以看出,30—50岁、有孩子的家长是关注儿童防性侵教育的主要群体。

 

2-1-2

 

 

在参与问卷调查的民众中,男性占19.81%,女性占80.19%。女性依然占了大多数比例。实际上,根据“女童保护”多年的性侵儿童案例统计,任何性别都有可能遭遇性侵害;父亲与母亲的角色均不应该在家庭教育与儿童监护上存在“缺位”。因此,做好儿童防性侵教育,构建好家庭、社会监护防线,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2-1-3

 

2.社会大众对儿童性侵害的关注度明显提升

 

根据“女童保护”统计,31.27%的人表示非常关注性侵儿童问题;40.15%的人比较关注;23.31%的人对这一问题持一般关注的态度,5.27%的人则不怎么关注性侵儿童问题。超七成的受访者对于儿童性侵害问题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而2015年“女童保护”进行相关调查时,只有29%的人表示很关注儿童性侵案件。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得益于相关部门的制度构建、大众媒体的宣传报道、相关机构和公益组织的知识普及,使得社会公众对儿童性侵害的认知度与关注度有比较明显的提升。

 

2-2

 

 

3. 防性侵教育辐射范围广、接触途径多元、开展频率较高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78.87%的人曾经接触过儿童防性侵教育,只有两成受访者表示没有接触过相关教育。而在接触过防性侵教育中的这些人中,知识的获取途径呈现出多元的特点,主要以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15.93%)、书报等文字资料(15.50%)、以及宣传手册(13.93%)为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拥有了更广泛的渠道获取防性侵知识。

 

2-3

 

 

同时,这些自身接触过或者给孩子开展过防性侵教育的受访者中,13.95%的人表示一周内接触过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22.01%的人一个月内接触过;16.76% 的人表示3个月内接触过;15.53%的人半年内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6.86%的人则在一年内接触过;5.34%的受访者最近一次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是在一年以前;13.56%的人表示记不清了;而有5.99%的人从未接触或开展过儿童防性侵教育。整体来看,过半数受访者在3个月内接触过或给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开展频率相对较高。

 

 

4.防性侵教育被社会较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可

 

尽管有部分人从未接触过防性侵教育,但从整体对于防性侵教育的认可度来看,超九成的人认为有必要对未成年儿童进行性教育、防性侵教育,其中,69.33%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28.12%的人认为有必要。而对于是否需要将对未成年儿童的性教育、防性侵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53.40%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42.10%的人表示有必要。从这也可以看出,“对性教育、防性侵教育不认可、不接受”并不是相关知识普及范围未及更广的原因。相反,大众对于防性侵教育持非常正向的支持态度。

 

 

2-4

 

“女童保护”自2013年6月发起以来,截至2020年12月底,已在全国31个省份相继开课,培训了大量志愿者,并通过与地方妇联、检察院、教育局、团委等部门合作,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面对面授课覆盖儿童超过464万人;此外,还定期进行线上培训和讲座,目前各个平台上已累计有数千万网友参与。但这相对于全国2亿多儿童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女童保护”呼吁,儿童防性侵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也建议教育部门将儿童防性侵教育纳入九年义务常态化教学中。

 

 

5.近七成受访者不太了解如何应对处理性侵儿童事件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只有8.48%的受访者表示假如遇到性侵儿童事件,非常了解应该如何处理;23.97%的人则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过半数的人只是知道一点,占比53.46%;而有14.09%的人认为自己不知道在遇到儿童遭遇性侵害后该怎么办。总体来看,67.55%的人不太了解如何应对和处理性侵儿童事件。孩子在遭遇性侵害后,如何报警、取证与维权以及事后的心理辅导等都需要家长、身边的人甚至全社会给予支持。

 

因此,除了孩子,作为大人与家长也应该接受防性侵教育,学习如何应对与处理性侵儿童案件。截至2020年12月底,“女童保护”儿童防性侵课程(家长版)已覆盖全国31个省份超过64万家长。

 

C:\Users\xuhao\Desktop\0a2162bfd9d014cbb6eb4f7ad2465b8.png0a2162bfd9d014cbb6eb4f7ad2465b8

 

 

6.大众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认知程度较低

 

“女童保护”调查显示,对于是否关注到《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刑法》的修订,31.24%的人完全没关注;44.35%的受访者表示关注了一点;16.61%的人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修订比较关注;只有7.79%的人对此非常关注。

 

2-6-1

 

 

而对于这些法律中具体的关于预防和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内容,跟上述关注程度呈现类似的占比情况。37.67%的人对于修订的具体内容并不了解;46.53%的人了解一点修订内容;11.63%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了解这些法律修订的内容;只有4.17%的人表示对此非常了解。

 

 

2-6-2

 

 

7.大众对于相关法律学习意愿较强,期待的学习途径广泛

 

根据“女童保护”调查,超六成受访者表示曾主动学习与研究过关于儿童性侵的相关法律法规。其中,47.32%的人表示学习过,但了解不深;6.01%的人学习过相关法律,但认为理解起来比较困难;5.99%的人对于相关法律法规有研究,比较熟悉;而有40.69%的人对于这些法律并没有主动地了解与学习过。

 

2-7-1

 

可以看出,大众对于儿童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有着较强的学习意愿,但也普遍存在着缺乏深度了解、理解困难等现象。因此,需要有更多的途径与渠道让大众了解与学习相关知识与法律法规。“女童保护”调查显示,23.52%的人希望通过学校等机构参与培训学习;20.07%的人认为专业社会组织公益讲座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9.89%的人则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报刊、画册来了解;17.07%的人希望在网络的专题课程进行学习;有16.17%的受访者则希望从法院、检察院等官方机构的宣传普及活动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2-7-2

 

总体而言,大众对于预防和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相对缺乏。在“刑十一”已经施行和新修订涉未成年人“两法”即将施行的背景下,呼应法治社会建设,普及法律知识,让儿童在法治的阳光下健康成长,同样是重要的课题。

 

 

 

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女童保护基金

北京众一公益基金会

2021年3月2日

 

2021年3月4日 10:45
浏览量:0
收藏